44枚金牌、43枚银牌、36枚铜牌……3月9日,伴随着一份亮眼成绩单出炉,为期5天的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比赛正式落下帷幕。
高山滑雪,这项被誉为“雪山上的F1”的运动,以其惊险刺激和挑战性著称。而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更是一场与命运的抗争,一次对自我的超越。
赛事中,来自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贵州、云南、重庆、广东代表队的74人参与其中。他们,用速度与激情诠释着生命的顽强,用坚韧点燃生命之光,书写着不屈人生的壮丽篇章。
这是一种人生的挑战
当一切归于平静,运动员钟修进站在山脚下回望处于高山上的雪道,依旧能感受到呼啸的山风掠过耳畔、晶莹的雪花在脚下飞舞的倔强与自由。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山滑雪比赛,分别在回转、大回转项目中获得第二,很兴奋。”钟修进说。
3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滑雪场,参赛选手在进行高山滑雪男子滑降(站姿组)比赛。资料图片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高山滑雪项目首次设立矮小组组别,扩大了残疾人高山滑雪项目参赛范围。得知这一消息,钟修进果断报名。
作为一个南方人,第一次看见雪,钟修进很兴奋。可第一次站在高高的雪道上,他怯了。不敢上,上去了不敢下,很怕摔。钟修进坦言,运动员就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在练习的过程中,摔了,就爬起来继续练。经过三个多月的专业训练,他自信地来到新疆,参加比赛。
“当我站在山顶,稳稳踩住雪板快速滑下来的时候,马上就放松了,想张开双臂,像飞鹰展翅那样去翱翔。”钟修进说。
和钟修进一样,运动员王丹洋也是被第一次设立的“矮小组别”吸引,成为了一名高山滑雪运动员。
高山滑雪,这项起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运动,以其惊险刺激和挑战性著称。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他们需要克服身体上的障碍,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雪道上自由驰骋。但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哪怕摔倒、受伤,王丹洋也从没想过要放弃。
“我想寻求新的突破。”王丹洋曾是一名铅球运动员,这一次跨项目比赛,她有压力,但是也感觉很兴奋,充满干劲儿。
在王丹洋看来,对于身材矮小的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项目难度更大。滑雪项目需要很强的力量控制,滑板甚至比运动员的身材还要长。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不断突破自我。每次从雪道上滑下来,都会让我增长经验、增添信心,更加从容应对挑战。”王丹洋说,她坚信,努力总有回报,坚持总会成功。
这是一种自我超越
27岁的运动员陈亮是本次大赛中坐姿运动员之一。八九岁时因为一场事故失去左腿。2012年经选拔进入辽宁省省队,正式接触体育。标枪、轮椅竞速到滑雪,他从省运动会到全国运动会,也走进过世界赛场,参加的滑雪比赛最多。
在比赛间隙,坐姿运动员陈亮(左)和李响探讨技巧。记者王丽娜摄
“坐在滑雪器上,人是离开地面的,有点悬空,这个时候核心力量、平衡感都非常重要。我会通过瑜伽球、平衡绳等进行稳定训练、力量训练。”陈亮每天至少训练5个小时,8年滑雪训练,一次又一次的比赛,让他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成长。
训练中,陈亮不记得跌倒了多少次。训练成绩、比赛成绩不如上一次的时候,他也会着急、焦虑。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迷茫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名运动员,而是完成学业后找一份工作……
“发现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更喜欢现在的自己。”陈亮说,没有一件事情要做成功是不苦的,都需要付出努力,通过运动,他锻炼了身体,也在赛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自我超越,精神上非常富足。
“跌倒了,就站起来。这是我从很多前辈、从我身边的伙伴们身上所看到的宝贵精神。我也在学习他们永不言败的精神。”陈亮说,会继续完善自身,提高心理素质,成功挑战一个一个新的目标。
3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滑雪场,参赛选手在进行高山滑雪男子滑降(坐姿组)比赛。资料图片
李响是陈亮的师弟,除了比赛时间,他总是与“师兄”形影不离,无论走到哪里,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
“一滑就喜欢上了,感觉这辈子都离不开滑雪这项体育运动。”李响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雪道上摔倒时的情景,“左晃右晃就是起不来,最后还是被别人拉起来的。”
在李响看来,科技的进步为残疾人高山滑雪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各种先进的辅助器材不断涌现,例如轻便灵活的假肢、稳定性更强的坐式滑雪器等。这些器材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克服身体障碍,提升运动表现。
双手撑着轮椅,挪进坐式滑雪器里,调整到最舒适的坐姿后,从下肢到腰间依次绑七八条安全带,靠双手撑着滑杆带着15公斤重的助滑器前行,待到起点后,将坐式滑雪器卡进滑板里……此时的他,让记者看到了“如鱼得水”的样子。
“最快的速度能达到时速120公里,耳边只有风呼呼的声音,风打在身上,如果核心不稳随时可能被掀翻,给你扣翻在地。”李响说,高山滑雪的魅力也在于此,你要去对抗这种力量,去战胜它。
参加过世界锦标赛、冬奥会,获得过全国冠军的李响,有个伟大的理想。
“如果有一天退役了,我想从事残疾人滑雪事业,以一种半公益的性质带动更多残疾人群体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李响说。
致敬不屈精神
“被他们身上的体育精神震撼到了。”拥有10年高山滑雪经验的滑雪爱好者吴渊博亲眼目睹了一场滑降比赛后,赞叹不已。
吴渊博直言,认真看完一场比赛,真正感受到残疾人高山滑雪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更多地展现了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新疆充分发挥独特冰雪资源优势,承办此次残特奥会的首场赛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的生动实践。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残疾人能在冰雪赛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向世界证明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戚英说。
在此次赛事中,戚英受邀参加开幕式的现场表演,她与残疾人朋友们共同演绎了《轮椅舞》,演出一结束,她便通过无障碍通道前往二楼观看台,观看赛事。回到家,新闻报道上的新闻、短视频她一个也没落下。在赛事闭幕当天举行的三八节活动中,她为众人送上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古筝独奏《战台风》,为运动员们不畏艰难、勇敢抗争的精神点赞。
在一次交流中,戚英问一位来自重庆的坐姿滑雪运动员:“从高山上滑下来什么感受?”“很轻松很顺利地滑下来。”这句回答令她动容:“他们能勇敢地上去把这件事做好,每个人身上都充满力量。”
辽宁队坐姿组教练员刘新雨说,别看平日里都是在指导运动员,但更多的时候是被运动员“指导”。他说,他们身上的毅力和品行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新疆冰雪点燃梦想与激情
“新疆,比我想象的漂亮!”广东省领队王海涛说,以前都是在书本上、在电视里或者听身边人讲述,当自己置身新疆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锦绣山河。
最令王海涛叹为观止的当属赛事举办地——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王海涛说,置身于大自然风光中的雪场真的太棒了!来之前潜意识里会认为天气寒冷,没想到,不仅雪场好,气温也不冷,简直就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回去以后我要给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要讲讲。
“新疆的雪质和雪况都是比较好的,在这里滑雪,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雪道的起伏、山风的呼啸,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自由与力量。”运动员李响说,新疆的冰雪不仅为比赛提供了绝佳的场地,更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座桥梁。
许多运动员表示,在新疆滑雪的经历让他们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每一次滑行,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一次对极限的挑战。”钟修进笑着说道。
随着赛事的成功举办,新疆的冰雪资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未来,这片冰雪胜地将继续吸引更多滑雪爱好者前来体验,也将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里的雪质细腻,雪道设计专业,天气也非常给力!”从事高山滑雪运动已有9年的刘思彤是第二次来到新疆,此前她曾在位于可可托海的雪场参加集训。
在此次赛事中,刘思彤收获了五枚奖牌,她说,希望更多残疾人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育能给人带来身体上的强壮,还能给人心灵和精神上的富裕,尤其是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它是勇敢者的游戏,能看见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我相信,新疆的冰雪会点燃更多人的梦想与激情,让更多人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刘思彤说。
作为东道主,考虑赛事的特殊要求,自治区残联联合体育局、第三方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对乌鲁木齐滑雪场进行改造,同时全力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工作,按需求完成了15个房间的无障碍改造,还招募45名志愿者为本届运动会提供信息咨询、交通指引、文明劝导、环境保护等服务。
“新疆人民太热情了!”刘新雨说,在整场赛事中,无障碍设施、绿色通道等,为运动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赛场中的志愿者们更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器材转移等工作。
“下次我还来!”运动员盘亚二贵说。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丽娜 史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