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任劳任怨挑重担,扶危助残显真情,努力促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记焉耆回族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郭祥云

发布时间:2016-05-20来源: 点击数:

郭祥云,男,1960年3月生,大专学历,1978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11月任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任理事长。从到残联任职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全县9216名残疾人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八年间,他凭着自己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凭着对残疾人的真情真爱,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残疾人的各项普惠特惠政策,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改善全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辛勤耕耘,有力促进了全县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勤于学习 用责任倾情奉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残疾人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坚定“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他把“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工作要求深深地烙印在头脑的最深处。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认真研究党和政府关于残疾人的方针政策、残疾人业务知识,努力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他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工作者,认真接待每一位残疾人群众来信来访,悉心倾听每一位残疾人群众所思所想,全力解决每一位残疾人群众所急所盼。

兢兢业业 用满腔热情干事创业

自任残联理事长以来,他把促进全县残疾人奔小康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谋福祉。

立足基层,强化阵地建设。他深知,要做好残疾人工作,首先必须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必须要有一支年轻有为、愿意真心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他多次向县委、县人民政府申请公益性岗位,充实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目前,全县10个乡镇场、18个社区残疾人专委及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驻会人员全部用公益性岗位配备,不但充实了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更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他刚调入县残联时,只有五间狭小的办公室,也没有残疾人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他深刻意识到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他多方奔走,向自治区、自治州残联、县财政申请专项资金,新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项目规划、选址、施工建设各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一定要把这项民生工程建设好”。2013年,集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辅助器具供应、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扶贫保障、志愿助残、文体活动、射击训练及残联、专门协会办公室等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营造环境,强化康复服务。他严格按照“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目标,申请成立县残疾人康复和辅助器具服务指导中心,在县域专业医疗机构设立肢体残疾人康复中心,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精神康复中心,争取项目为各乡镇场卫生院、社区配备各类康复器材,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康复服务网络。五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免费为349名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发放助视器232个、听书机12个,为109名听力残疾人发放助听器,为170名精神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并发放服药补助,为129名智力、脑瘫残疾儿童实施康复训练,为43名肢体残疾人安装假肢、矫形器,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27人。发放轮椅、拐杖等各类辅助器具911件(辆)。

狠抓落实,提升教育水平。他坚持将提升残疾人文化素质作为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2013年,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建成集聋儿食宿、康复、教育为一体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将州域及周边团场7岁以下的聋儿全部纳入听力康复教育范围,五年累计出训31名聋儿回归“有声世界”。不断扩大县一小特教班办学规模,配备专业教师,共收训41名智力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50名残疾人取得中专及以上学历。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资源,推进培训就业。“残疾人只有就业了,才能够脱贫致富,才能够显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够生活的有尊严”,他紧紧围绕残疾人就业培训这个抓手,积极探索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大力扶持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积极开拓残疾人就业新渠道。肢体二级残疾人袁树德与70岁的母亲一起生活,家庭生活困难。他在得知此事后,根据他的身体条件,将其安排在县残疾人就业基地学习芦苇画制作。由于就业的公司效益不好,他又以聘用的方式将其安排在县残联工作,解决了他的工作、生活问题。针对视力一级残疾人魏基安身体条件,他将其送到巴州盲人按摩中心学习盲人按摩,在学成之后,又在资金上资助他开办盲人按摩店,解决其就业问题。视力一级残疾人张新,要开盲人按摩店苦于没有资金,找到他,他安排专人为张新购买了按摩床,制做了广告牌,在生活上又进行资助,像这样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寻找就业渠道的例子,数不胜数。五年来,他培育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3家,对1677名残疾人开展种养殖、果树栽培、民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通过按比例安置、集中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634名残疾人就业再就业,转移农村残疾人外出劳务1180人次,促进了残疾人增收致富。

多措并举,提升社会保障。残疾人,尤其是重度精神、智力残疾人,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生活极其困难,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他积极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建言献策,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大扶贫范围,实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重点倾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9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为3013名残疾人办理新农保,1730名残疾人办理城乡养老保险,为702名60岁以上残疾人发放养老金, 661户贫困残疾人住进安居房。积极配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开展调研、视察,详细了解贫困残疾人家庭情况及帮扶需求,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县城乡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县670名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金救助。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1293名贫困残疾人办理燃油补贴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将130名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项目补助范围,为1222名重度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人实施居家托养项目,13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救助范围,为11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组建“焉耆县志愿助残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在各乡镇场、村(社区)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助残志愿服务600余次,全县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为加大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他又积极争取,在3个乡镇建成残疾人集中托养所,2000平米的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已进入开工准备阶段,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注重宣传,倡导社会风尚。“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是让全社会了解、尊重、关心、支持”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他在抓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的同时,始终把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摆在同等位置,坚持残疾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促进,两不误”。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全国、自治区、自治州残疾人体育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先后获得各类奖牌41块。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编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宣传单、残疾预防知识手册丛书等,在残疾人重大节日期间广泛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法援倾力,维护合法权益。“残疾人作为全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更应该得到维护”。他坚持以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为根本,会同司法等部门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信访服务。五年来,他协调县乡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44名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接待残疾人来访145人次,办结满意率均达100%。

任劳任怨 用严格标准行事处世

他在工作上敬业奉献,严于律己。为了解决残疾人的困难和具体问题,他深入走访,实地调研,多方奔走,积极协调。他经常加班加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为残疾人服务中。在服务奉献上,他抢在人先,从不搞特殊化,以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工作者定位自己,把全部心思放在残疾人工作上。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朴实的言行,对残疾人事业的满腔热忱,为残疾人事业默默奉献着。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默默影响、感动着他身边的同事,为广大残疾人带来更多阳光般的温暖和希望。他带领团队,建成“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县”,先后被中国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文化进社区试点单位”、“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授予“残疾人之家”、“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自治州人民政府残工委残疾人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十二五”残疾人工作优秀县等称号。其个人先后荣获“自治州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优秀理事长”、县政协“优秀提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记“三等功”一次。为了焉耆县残疾人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仍以一贯的从容和淡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上默默前行着……

(焉耆回族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 李雷供稿)

上一条: 点亮微心愿,情暖残疾人

下一条: 普瑞眼科为残疾人义诊